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学院赵永聚教授团队揭示了反刍动物甲烷减排微生物机制
发布时间:2025年05月09日 11:42  作者:王明明    编辑:周勤飞   审核:陈俊材,兰英    浏览次数:

2024年4月11日,西南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赵永聚教授研究团队在国际顶级TOP期刊 《可再生与可持续能源评论》(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正式发表了题为《反刍动物甲烷减排:气候变化背景下可持续畜牧业生产的微生物机制和综合战略》(Ruminant methane mitigation: microbiological mechanisms and integrated strategies for sustainable livestock production in the context of climate change)的论文,系统梳理了反刍动物甲烷减排的微生物学机制及综合调控策略,为草食畜牧业低碳转型绿色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农业生产尤其是反刍动物养殖产生的甲烷排放已成为温室气体的重要来源,甲烷排放不仅导致环境问题,还造成反刍动物饲料能量2%-12%的损失,直接影响畜牧业经济效益。

论文探讨了反刍动物甲烷减排的微生物学机制及综合调控策略,重点分析瘤胃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产甲烷途径及其与饲料效率和甲烷排放的关系。文章指出,瘤胃微生物发酵是甲烷排放的主要来源,通过调整饲料成分、微生物调控和添加剂应用等手段可改变瘤胃微生物群落结构,提高饲料消化率并减少甲烷排放,并总结了植物次生代谢物(如精油、单宁)和植物提取物在甲烷减排中的作用,强调这些化合物通过抑制产甲烷古菌或影响纤维分解菌和原虫间接减少氢气可用性。

论文提出了未来针对瘤胃微生物 减少甲烷排放的研究趋势,例如:微生物多组学应用、微生物基因编辑、微生物-宿主相互作用的机制及定向育种,为未来定向调控瘤胃微生物组和甲烷代谢途径提供新的抗甲烷策略。这有助于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目标。

•本文为理解反刍动物甲烷排放的微生物学机制提供了深入的见解,并提出了有效的减排策略,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提出的综合减排策略可以应用于实际生产中,帮助畜牧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草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西南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 论文通讯作者为西南大学赵永聚教授和孙智鹏博士,西南大学博士研究生王明明为论文第一作者。该项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3YFD1300900)的资助。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rser.2025.115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