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平台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科科研 > 科研平台 > 正文
重庆市肉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发布时间:2020年08月24日 22:03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2018年1月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准依托西南大学建设“重庆市肉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左福元教授为中心主任。

该研究中心起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心建有重庆市高校创新团队——“肉牛现代化生产技术”团队。中心现有科技人员35人,涉及学科有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草业科学、兽医学、环境控制与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等,覆盖肉牛全产业链。近10年来,团队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的支持下,立足重庆为代表的南方丘陵地区肉牛养殖现状,围绕肉牛产业的良种创新、营养调控、健康养殖、草畜配套、疫病防控、生物安全和粪污资源化利用等环节开展了研究及技术推广工作,解决了部分肉牛产业技术瓶颈,为我国南方肉牛产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改良本地黄牛,南方肉牛生产效益成倍提升

引入红安格斯牛、西门塔尔牛、安格斯牛等8个世界著名优质肉牛品种开展杂交改良,筛选出适宜西南地区的肉牛三元杂交组合和级进杂交组合。以红安格斯牛、西门塔尔牛和本地黄牛的“红西本”三元杂交牛,24月龄平均体重达550~600kg,是本地黄牛体重的3倍。目前,将以“红西本”三元杂交牛、安格斯级进杂交牛为基础进一步创制优质肉牛种质资源,为肉牛新品种培育奠定基础。

二、突破地源性饲料利用瓶颈,推动我国肉牛“北繁南育”

针对酒糟、菌糠、柑橘渣、竹笋加工剩余物等水分含量高、营养价值相对较低、易腐烂变质的地源性副产物,开展了关于延长安全储存期和提高营养价值的饲料化研究,实现了产业化应用,既解决了副产物的环境污染问题,又为肉牛养殖提供了大量的廉价粗饲料。团队将进一步开展地源性饲料资源的研发工作。

三、开展营养调控研究,实现肉牛健康、高效养殖

开展热应激调控机理研究,系统研究了不同形式铬制剂、复方中草药等对肉牛抗热应激的调控效果,并在生产中推广应用。开发的复方中草药对促进肉牛健康、提高生产性能和降低CH4等温室气体排放量都有显著作用,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通过酵母培养物、过瘤胃氨基酸等添加剂的研发与应用,以及饲粮组成的科学调配,提高了肉牛的饲料转化率和肉品质,构建了“西南丘陵山区优质肉牛高效安全养殖技术体系”。

四、建立草畜配套技术体系,实现肉牛生产“种养循环”

开展了重庆市牧草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发布重庆市地方标准7项,初步构建了重庆市主推牧草生产规范体系和重庆市禾本科牧草(以鸭茅为主)高效生产技术体系。结合西南地区肉牛养殖实际和牧草标准化、高效生产技术体系,构建了肉牛草畜配套技术,解决了南方肉牛饲草供给不足和供给不均衡的问题。

五、构建重点疫病防控技术体系,为生物安全提供保障

集成利用血清学及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获得了西南地区肉牛“牛病毒性腹泻”等9种重要疫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制定、优化了适合重庆高温高湿地区、西南丘陵山区肉牛重点疫病的免疫程序。构建了以“复方运舒散”为预防、中西药联合处方和“抗毒散”为治疗的肉牛运输应激高效防治技术体系。构建了科学用药方案,达到了抗生素的减量使用、主要疫病高效防控的目的。

六、开展粪污资源化利用研究,确保生态环境安全

开展规模化牛场粪便产、排放系数的监测,明确牛场主要污染物的排放特征;开展固体牛粪快速发酵技术的研究,明确发酵参数。同时开展了固体粪便堆积、发酵及还田过程中氨气和温室气体排放模式的研究,建立了牛粪堆积和发酵过程中的减排措施。开展了牛场污水、氨气和温室气体排放模式及减排措施的研究,明确了气体排放系数及覆盖和酸化的减排效果。

七、科技赋能我国西南地区肉牛养殖,助推脱贫攻坚

根据我国西南丘陵山区地理地貌、饲草料资源禀赋以及肉牛养殖的制约因素,总结构建出我国西南地区4种不同规模和组织方式的肉牛生产盈利模式:肉牛全产业链家庭经营和盈利模式、肉牛专业合作社养殖和盈利模式、肉牛全产业链龙头企业经营和盈利模式、肉牛小群体大规模养殖小区经营和盈利模式。

研究团队为我国西南地区肉牛产业的提质增效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培训指导了上万名肉牛产业新型农民,规划建设了国内首个万头存栏规模肉牛场,技术支持的重庆恒都农业集团成长为我国肉牛产业的领军型企业。“西南大学丰都肉牛产业科技支撑项目”成功入选重庆市首届(2014年)十大扶贫示范项目。重庆市丰都县成为国家肉牛优势产区县、全国肉牛产业大县、国家科技富民强县示范县、全国产业扶贫示范县。

八、承担的项目及成果情况

近年,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等30余项(总经费约2500万元),横向项目20余项(总经费约400万元),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9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3项、主持发布地方标准19个、获得省部级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培养研究生50多人、本科生上百人。